风海网 > 生活 > 正文

​佛山特色文化绘画,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三大著名产地

2023-08-25 05:12 来源:风海网 点击:

佛山特色文化绘画,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三大著名产地

本文目录

1.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三大著名产地 2.佛山木版年画的主要原料 3.表达你对民间剪纸文化的观点 4.佛山剪纸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三大著名产地

中国民间年画分布广泛,明中叶以后,刻印年画的作坊几乎遍及全国,据搜集到的作品表明,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等地外,其他各地过去都有印刻年画的作坊。

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1.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

中国木版年画兴盛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随后传播或影响到全国其他地区。历史的原因使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视为中国木版年画发展的“鼻祖”。北宋年间的汴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使供不应求的笔绘年画转向刻印年画,并且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使开封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很快影响到全国。开封木版年画的内容多反映中原传统民俗文化,艺术风格体现了京都官雅文化与市井文化并存的较精细的主流风格。公元11世纪以后,中原大地经历了长期的民族纷争、战乱和自然灾害,到明朝初年,开封所处的中原地区被毁坏得满目疮痍,人民大量迁徙,城镇极度衰落,中原文化主流失去了北宋时期较为精致的官雅和市井文化风格,而形成一种粗犷甚至比较粗糙的带有乡土味的文化传统与风格。这一时期的开封年画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头大身小,幽默稚拙,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鲜艳厚重,乡土味浓,无脂粉气,无媚态,艳而不俗。朱仙镇年画影响了整个北方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构图古朴、夸张、粗犷、威猛,色彩鲜明,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还有其简洁、鲜艳、明快的手法等,都极具北方乡土味道。

2.天津杨柳青年画誉满京畿

杨柳青年画

明代的杨柳青是南运河上的一个重镇,随着南运河的开通,其经济日渐繁荣。到明代中后期,杨柳青初步产生了木版年画艺术,明末出现了最早的画铺,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才逐渐繁荣起来。清代京津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心,社会文化十分繁杂,皇家文化和贵族文化汇聚满汉文化精要,官绅文化聚合儒士官吏文化潮流,市井文化则集中了金、元、明、清四朝京城民间习俗。杨柳青镇位于南北交通要道,经南运河与南方联系密切,因而其生活习俗既有北方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味道。天津是京城对海外的主要口岸,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功能。这样一来,杨柳青镇年画艺术就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消费者也呈多元化,既有皇家和贵族,又有城镇市民,还有乡村农民,甚至还有外国人。半印半绘的加工工序,使杨柳青年画更接近工笔重彩国画,从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艺术风格。

3.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年画的优秀代表

桃花坞年画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传自南宋临安(杭州)。南宋文化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融会了江南文化的精秀细巧,形成了与当时的新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兼容性的精雅文化风格。这种文化风格影响下的木版年画,在江南以杭州为中心直接传播至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地区。自元朝起,元明两代戏曲杂剧和小说传奇硕果累累,社会上刊印发行的剧本、小说几乎都附有木刻插图,带动中国古代版画艺术达到了顶峰。而江南刷印木刻版画的繁盛,带动了木版年画的发展。苏州木版年画在艺术技艺上还直接得益于明清两代江南繁荣的文人书画艺术。元代赵孟頫及“元代四家”就活动于苏州一带,明代唐寅“吴门四家”和董其昌“华亭九友”,都先后生活创作于苏州一带,他们的字画文章享誉江南,影响广泛。至清代,江南文人画已在画院普及,深刻地影响着木版年画的发展。因此,历史、经济、文化与艺术的原因使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成为中国江南木版年画的中心,创造了与同时代开封朱仙镇和其他地方木版年画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艺。

4.南方木版年画红遍岭南和巴蜀

广东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华南地区历来是中原南迁避难的客家人的归宿之地,自然带来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东西,木版年画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民间艺术。在佛山这个远离中原、紧邻中国最主要对外口岸广州的岭南工商重镇,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渐渐地与中原传统的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差别,成年男子大多不务农业,以工商、出洋为业,于是居家者多祈求吉祥如意、发财致富、趋利避害。因此,佛山木版年画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门神画、神像画、榜边画等。此外,由于广东文化尚红,认为红色代表生命力旺盛和生意红火,所以红彤彤的色彩是佛山门神画最突出的地方特色,有“万年红”的美誉,反映出岭南文化特征。

杨家埠木版年画

质朴的四川绵竹年画,则继承了唐宋绘画线描传统和着色技艺,从而形成了明快艳丽、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山东潍坊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炕头画是该地颇具特色的品种。潍坊年画的特点是线条粗放,造型简括,色彩强烈,多用原色。

四川绵竹年画约起于明末清初,其品种以门神、门童形式最富有变化。在制作上以画工勾染为主,即只用墨线印出画样后,即以手工描绘,这与苏州桃花坞全以色版套印者完全相反。绵竹年画还用捺印法,即在添补金色团花时,将花样刻成图章型,捺在画面上。

佛山特色文化绘画,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三大著名产地图1

佛山木版年画的主要原料

佛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时期享誉岭南的剪纸、年画、金花、灯色、扎作、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民间工艺,无不与当地民俗民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处处都反映了广府民俗事项、民俗心态,而体现得比较全面、深刻的,当数年画具有代表性。

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其本身就是民俗事项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与诸多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佛山年画在题材方面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神灵崇拜,或取材于演义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无不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反映出独特的民俗内涵和审美意识,形象地展示了岭南人的风尚习俗和人文精神。 佛山数百年绵延不绝,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项丰富了佛山年画题材,是名副其实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体。民俗活动借助年画的传播,不但赢得民间百姓喜爱,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人们从一些年画上可感受昔日醇厚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民俗。

风筝古称“纸鹞”,是中国起源较早的民间游艺用品,放风筝是民间较为常见的游艺活动。古代佛山还有专门的民间组织“放鹞会”。《放纸鹞》这幅年画绘制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纸鹞玩耍戏乐的情景。

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明清时期武馆林立,习武者众,民间尚武之风悠久,不少年画艺人同时也是武术爱好者,他们创作以武术为题材的年画并不鲜见,是佛山本土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年画《比武》描绘了一对稚气的男童以棍戟交战,双方认真比试,难分胜负,这幅年画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习武风气。。 传统民间年画最能反映中国人的内心感情,最能表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对此,佛山年画也有充分的体现,它是民俗观念的形象反映。

神灵信仰

粤人自古俗鬼,根深蒂固的泛神灵信仰令神像画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销售多达十数万张,在佛山年画中占有很大比重。神像画多取自释道诸神及民间行业神:有水神北帝、天后、龙母、洪圣;财神有玄坛、财帛星君;辟邪镇宅有钟馗、关公、包公、主帅、紫薇、齐天大圣;纳福迎祥有太上老君、观音、宾公佛、释迦牟尼、八仙、和合二仙等;行业神有蚕姑、关公等。几乎包括中国民间的所有佛道神仙,是佛山年画的一大特色。随着历史的演变,神像画由原初驱邪禳灾的护佑功能逐渐发展为兼有纳福迎祥、招财进宝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广大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意愿和祈望,也反映了古代岭南民间神灵信仰习俗和广府文化的兼容性。

看重子嗣

看重子嗣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产物。“榴开百子”、“莲生贵子”、“红梅多子”、“瓜瓞连绵”等吉祥图案象征人丁兴旺、子孙繁衍的形象,是民间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佛山年画的主要装饰纹样,它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崇拜。保护儿童无病无灾、健康成长的《护生图》、《孙悟空坐镇》、《镇宅神虎》等年画广受民间欢迎。这类年画表现了人们对子孙昌盛、家族兴旺的理想追求,这种以血缘系统为核心的文化心理,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同时也反映到民间年画的创作观念上来。

祈祥纳福

民间年画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借助民间艺术品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处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奴役和剥削下,老百姓长年累月困守于封闭的文化圈内,过着苦难贫困的生活,即使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在佛山年画中如《凤凰牡丹》、《龙凤呈样》、《福禄寿全》、《五谷丰登》等大量蕴涵吉祥如意、辟邪纳福题材的年画,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它代代相传,历久不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潜动力。

道德教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伦理道德的民族。佛山年画的题材不少含有教育人们为善戒恶、尊老爱幼、忠义节孝、家庭和睦等传统道德的观念。如《和合童子》、《和气生财》图中描绘的“和合二圣”是民间传说之爱神,是情深义重的象征,此类年画有“和谐好合”、“家庭和睦”的丰富含义,蕴含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天赐黄金》年画则描绘了财神向人间赐予财宝,画面书有一行字“天财地宝终归善”,体现了中国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致富观念。民间年画遥接古代绘画“明劝诫,著升沉”这一优良传统宗旨,年画的宣传教化对遵守社会公德、强化道德修养、善化社会风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俗活动离不开民间艺术,许多民俗活动都因为民间艺术而增加了色彩气氛。在漫长的岁月中,佛山年画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而生存发展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长期传承在民间,完全是依赖人民不断地结合民俗活动和生活需求去进行再创造。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与希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息地,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新春佳节,—对对门神、一张张年画,带着百姓对来年美好的期盼走进千家万户。民间年画以喜庆的内容,吉祥的造型,浓烈的色彩,使新年的民俗活动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正月十五上元灯开灯宴、中秋佳节是佛山历史上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有买灯色、挂灯色的习俗。装饰其上的就是门神行印制的灯画。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大凡岁时节日、赶集庙会、祖师神诞、安家迁居、升官授职、酬师谢神、道场打醮、生子弥月等民俗活动都有年画点缀其盛,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佛山年画不以精巧细腻的工艺著称,不以富丽堂皇的装饰见长,甚至不入大雅之堂,倒是看起来有点“俗气”,带有醇厚质朴的乡土风味,这正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特征和民俗文化的鲜明特点。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创作意识的物化,由于创作的出发点与观念意识相通,它真情地保留着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岭南民俗文化元气,通过这些民间艺术品,人们可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

年画不仅是年节和民俗活动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这些特点,是其它画种难以比拟的,这意味着年画除了具有美术价值以外,还具有研究历史、政治、风俗和民众生活心态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数据价值,是认识过去人们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个参照系,所以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是研究广府民俗的重要资源。

首先,佛山年画是底层人民生活史多学科聚焦式画面的反映,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民风,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题材内容、作品形式、使用材质等都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因时势的变动和风俗而改变,凭借着民众的感情和想象而发展。某些民俗活动和民俗事项,不少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消失或失传了,比如,南狮传说起源于佛山,醒狮的扎作和表演历史悠久,由于属于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练武强身的游艺活动,史籍记载几乎是空白,更没有留下图像资料。南狮的形状、颜色、配置的敲击乐,醒狮的动作形态、活动场景等相关情况无从考究。在年画作品中,描绘醒狮的图像则为人们提供了形象的宝贵资料,对考证、研究佛山著名民间扎作工艺“狮头”以及醒狮活动及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例证。又如佛山年画中神像画相当大宗,不但品种繁杂,销量也相当惊人,其产生和发展与古代岭南民间信仰兼收并蓄和多神崇拜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探讨岭南民间信仰历史发展轨迹的珍贵资料。一些年画作品还反映了社会变革或人们经济活动中有意无意表现的时代风尚和社会风俗,如房屋建筑、家具摆设、生产用具、交通工具以及人物的服饰装束等,都给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贵形象资料。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传统的广府文化意识在佛山年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其次,中国民间年画和民俗研究起步较晚,民间社会的世风世情,过去在正史中比较少见,而年画是不同历史时期世俗民风的一面镜子,在过去没有录像、录音的情况下,无疑是民俗研究重要的图像资料。为人们研究广府地区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美学、考古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有形资料可补充民俗史的不足,亦足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参考。

佛山特色文化绘画,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三大著名产地图2

表达你对民间剪纸文化的观点

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壁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壁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早在宋、元之间,已成为商品生产,至清代乾隆年间为鼎盛。佛山剪纸艺术,在制作上有剪、刻两大类,刻纸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生产和群众的需要而兴起的。刻纸利用佛山名特产铜箔和色纸作主要原料,具有色彩丰富、苍劲豪放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制作方法上,有材料刻纸、写料刻纸、纯色剪纸三大类,以铜衬料、铜写料、铜凿料为最具特色。

铜衬料是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出画面线条、骨架,然后根据制作设计需要,在背面衬上色纸;铜写料是绘画与剪纸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先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出画面的外轮廓,然后用胶水调粉彩,绘画画面。铜凿料与铜写料大致相同,其特点是画面或人物轮廓是用特制的凿子凿成一点点凸出的珠子般的线条,空间不需刻通,而是以粉彩绘画成金辉灿烂、色彩斑斓的画面。

佛山剪纸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劳动群众所喜爱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鸟鱼兽,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如“龙”、“凤”、“鲤鱼”、“孔雀”、“四时瓜果”、“福禄寿全”、“和合二仙”、“六国封相”、“唐明皇游月殿”、“嫦娥奔月”、“八仙闹东海”、“赛龙舟”等等。铜凿料的色彩,以粉红、玫瑰红、粉蓝、红丹白等为主,和谐夺目。铜衬料的衬色以橙红、粉红、槐黄、芥黄、紫、深绿和浅蓝为主,画面鲜艳调和。

佛山剪纸在本地民俗中有着重要地位,无论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寿辰祭祀、交际礼仪,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儿童玩具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如春节,家家门楣上都贴上“五福临门”的横批,在横批下帖上五张铜衬料福字笺花钱;大神、祖先、门官、土地、灶君、井神等,在左右上角都插上一对“金花”;过去,佛山有金花行,生意兴旺。大神的金花有二层或三层,每层一张铜凿料剪纸,中间用通木架起,下层大、上层小,富于立体感,金花上还用绒球作装饰,十分夺目。图案多以金瓜顶、莲花座、中是左右招财童子。其他家神所用金花大致相同,祖先神用中号,其它神用小号,也是一至二层不等,婚嫁喜庆,所用礼盒、礼品都用剪纸贴上作装饰;七月摆七夕时,妇女们用剪纸装饰果盘、香案、烛台,放贡品的碗也用剪纸盖顶,姑娘们精心制作的冬瓜灯、芝麻船、柚子等以及各式人物扎作,都少不了用剪纸作装饰。通常,乞巧节所用的剪纸,也是姑娘们比手艺的项目之一。炮竹包装用剪纸作装潢、烟袋、茶箩(盛茶壶用)、米缸、甚至眼镜盒,人们都喜欢用剪纸作装饰。

此外,用的较多的是祭祀品。佛山俗例,丧祭要做七个“七”,每个“七”都要焚烧大量的祭品,尤其以“三七”为甚。所烧有金山、银山、金桥、银桥、大屋及屋内陈设、衣服鞋等等。这些纸扎品全都贴上剪纸装饰,如柜箱面和四角都贴上图案剪纸,连手帕都用剪纸作图案。

多彩多姿的佛山民俗,促进了剪纸的发展,而剪纸工艺的发展,使佛山民俗更具地方特色。

表达你对民间剪纸文化的观点

佛山剪纸的特点有哪些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壁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佛山剪纸的特点有哪些

以上就是关于佛山特色文化绘画,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的三大著名产地的全部内容,以及佛山特色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