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生活 > 正文

​孟母与翠母

2024-07-21 04:00 来源:风海网 点击:

孟母与翠母

本文转自:合肥日报

榆木先生 作

孟母三迁的典故,妇孺皆知。

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退进。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这样的三迁造就了伟大的孟子——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孟母时代注重的是周边环境,现在注重的是老师、校风等教学质量——道理一样;与之类似的还有孔子母亲,为了给孔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带着失去父亲的孔子到了鲁国的首都。

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古到今皆如是。

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

最典型的就是明代冯梦龙写过一篇“翠母三迁”的故事,原文见《古今谭概》。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本来是为了防止被人捉住,在高处筑巢以避患,结果小翠鸟出生后,翠母担心不已,将鸟巢从高处一步步降了下来,虽然没有坠亡的风险,但最终反被人所获。

这当然是个寓言。

与孟母、孔母相比,“翠母三迁”结局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我本来是好意”——好心办了坏事。

“孟母三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反映的是为了孩子的母爱,它注重的是环境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语出刘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而翠母看起来也是“为了孩子”,结果一味无原则地保护,这是以为了孩子之名,行溺爱之实,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