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生活 > 正文

​陪诊师的秘密:为什么孤独的总是老人?

2024-08-13 01:22 来源:风海网 点击:

陪诊师的秘密:为什么孤独的总是老人?

提起“医生”两个字,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受人尊敬、爱戴的职业。

 陪诊师的秘密:为什么孤独的总是老人?

但若是提起“医院”,恐怕也有不少人会“望而却步”。

因为,人与人的内心感受和个体认知差异,对于医院的个人感受也大不相同。

有人觉得医院是缓解患者痛苦、治病救人的为人民服务公共场所。

但也有一部分人,对医院存在一种“恐惧感”。

或许是与其以往经历、见了太多生离死别等情况相关。

这些人来到医院时会十分抗拒或抵触,不由自主地紧张,甚至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存在心慌、头晕等不适。

然而,生、老、病、死是不可更改的规律,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它。

这也导致如今出现了一种新职业——“陪诊师”。

顾名思义,陪人问诊、代取药、代取报告等等,是“陪诊师”的工作日常。

内容简单、时间自由。

陪诊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陪伴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帮助病人理解医疗流程和医生的建议,并在必要时代表病人与医生沟通。

协助病人进行基本的身体活动,如行走、洗漱等。

监控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为病人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支持,如喂饭、取药等。

陪诊师的工作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住院治疗、身体虚弱、认知障碍或身心疾病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通过提供陪伴和支持,他们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应对压力、减轻孤独感并促进康复。

更关键的是薪资够高,按小时收费,平均300左右一天,一线城市甚至可以达到500-1000元/天。

听上去似乎很不错,但这职业背后的内幕,可并不简单。

首先,陪诊师是一个体力活。

在如今老龄化日益突出的社会中,老年人是陪诊师的最大的“客户群体”。

而老年人因为身体因素,大多手脚不便,需要人帮忙。

所以,凡是可以代劳的,无需“客户”出手的事,陪诊师都要做。

这也应了那句俗话——“年轻人眼里要有活”。

此外,如何面对那些被“确诊”的患者,也是一件让陪诊师头疼的事。

如果医院检查没事,那么皆大欢喜。

万一检出什么大病,陪诊师该如何安慰、排解患者,就是一门学问了。

曾经有一名陪诊师,在一个星期内接了五个癌症病人,内心感触颇深。

比起中规中矩的安慰,有些病人想要的,不过是有人能陪他们聊会儿天。

说到底,他们找陪诊不只是为了方便,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安全感”。

哪怕这种安全感“明码标价”。

现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他们年迈的父母。

孤独并不总是老年人的特权,但的确有很多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孤独。

生活伴侣去世或离异,导致身边没有亲密的人。

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搬迁、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经常陪伴。

年龄带来的健康问题,如听力、视力、行动不便等,限制了社交活动的范围。

社会角色的改变,如退休、子女离家等,导致缺乏日常的社会互动。

结婚后,他们和另一个伴侣组成了新的小家庭,从而离开了父母;

儿孙们学习压力大,闲暇时间少,不能一直享乐。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很多活动已经不能参加;

疾病让他们无法应对很多事情;离职后没有很好的调整状态,找不到兴趣爱好来丰富生活等等。,这些都是导致老年孤独的原因。

虽然老年人更容易面临孤独,但我们定期给他们打电话,邀请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他们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等等。

要让老人不孤独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包括:

经常与老人交流:这可以包括定期打电话、发送信息或者亲自拜访老人等方式。和老人聊天,听他们倾诉心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是缓解老人孤独感的有效方式。

参加社交活动:鼓励老人参加社会组织或团体,如义工组织、运动俱乐部、教堂等。这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社交平台,增加老人的社交圈子。

帮助老人学习新技能: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可以让老人保持活跃和充实,并结交新朋友。例如,参加绘画、音乐、舞蹈等兴趣班可以让老人认识到同龄人,并且有机会创造出新的友谊。

让老人参与家庭活动:邀请老人参加家庭聚会、旅行或其他活动,这不仅可以让老人与家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可以为他们带来新的体验和愉悦。

寻找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如果老人身边没有同龄人,可以帮助他们寻找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一起分享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在社区中寻找同龄人组织、俱乐部等社交平台,可以让老人更容易结识到新朋友。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让老人不再孤独,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