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杂谈 > 正文

​美苏太空竞赛是怎么回事

2023-12-23 06:17 来源:风海网 点击:

美苏太空竞赛是怎么回事

太空竞赛是指约从1957年到1975年期间,美国和苏联在开发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人类登月等空间探索领域的竞争。

太空竞赛的技术条件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火箭技术的成熟,但竞赛开展的本身源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冷战的开始,一般认为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1颗地球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标志着太空竞赛的正式开端。由于涉及尖端技术和国防科技,“太空竞赛”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军备竞赛”的一种体现。

太空竞赛是指约从1957年到1975年期间,美国和苏联在开发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人类登月等空间探索领域的竞争。

太空竞赛的技术条件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火箭技术的成熟,但竞赛开展的本身源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冷战的开始,一般认为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1颗地球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标志着太空竞赛的正式开端。

由于涉及尖端技术和国防科技,“太空竞赛”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军备竞赛”的一种体现。比起其实际意义来讲,太空技术因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潜力和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而成为这场角逐中的焦点。但其巨额花费都使得双方颇感吃力,并最终走向合作道路。

从宏观上看,苏联在航天领域方面取得突破虽比美国早,但后来由于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美国成为最后的赢家。

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使得美、苏这两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载人航天作为高科技的体现,当然成为他们争夺的领地。在相继将自己的卫星送入太空之后,他们立刻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即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

20世纪60-70年代这两个巨人出于各自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场竞赛,或多或少加速了载人航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无形中对整个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太空竞赛中为了拿到头彩,各自从佛罗里达的海岸和丘拉塔姆的荒原向太空发射了三十多艘载人飞船,完成六十多人次的太空飞行。不管他们属于哪个国家,但都怀着人类对太空的向往,踏上一次又一次的征途,对地球以外的世界展开探索。

这些最初的尝试为后来的登月计划以及空间站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太空竞赛的基础源于火箭技术的成熟,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此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详见“德国人的贡献”标题)。尤以沃纳·冯·布劳恩博士与其设计的V2火箭成为二战后期美苏暗中争夺的焦点。后来由于布劳恩在苏军攻占佩内明德前及时撤走,苏联抢夺布劳恩的计划失败。

最终美军通过争夺纳粹德国技术专家的“回形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将以布劳恩团队为主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转移至美。同时将大批火箭零部件在占领后一个月内,抢在苏军之前转运回美(美苏之前的协议中规定,V2火箭生产地位于划定的苏占区内)。

苏军只得将剩余零件和工厂内残余秘密转移回苏联境内,同时从当地发掘出一些未随美方离开的德国专家。在人才争夺战中,苏联和英国占得了部分便宜,但是最后美国被证实是最大的赢家,大部分的高阶研究人员最后到了美国。苏联则启用在大清洗中被迫害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主持火箭研究项目。

太空竞赛在1960年代达到白热化,一直延续至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此后虽然另有多次登月行动,但美国的太空科学家开始转向,如搜集数据的太空实验室,能够往返重复飞行的航天飞机。苏联人认为他们第一个将人类送入太空,以此赢得了“太空竞赛”的胜利,而美国人则称他们在月球成功登陆,他们才是正真的赢家。

在冷战的环境下,两大太空强权的相互角力,使得彼此领先/追赶的身份不断转换。然而,随着冷战的降温,航天科技以其高成本和高精密,使得各国走上合作发展之路,“竞赛”的概念已经在两大太空强权中成为历史。

阿波罗计划后,多数观察人士认为太空竞赛逐步冷却,乃至结束。

太空历史学家卡洛尔·斯科特(Carole Scott)和罗马尼亚的福罗林·波波安(Florin Pop)博士等认为1975年阿波罗-联盟任务(Apollo-Soyuz mission)标志着使太空竞赛的结束——苏联的联盟19号和阿波罗18号对接,宇航员进入彼此飞船参与合作性试验。

虽然各自在空间领域的努力依然继续,并且进入不同领域和方向,但国家意义上的“竞赛”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然而,苏联领导人却被警示:美国空军的前景包括了航天飞机项目,遂之开始了暴风雪计划和Energia计划。

80年代早期,美国的战略积极防御的开始,促进了竞赛的升级,最终随着1989年苏联阵营的崩溃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