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杂谈 > 正文

​昭陵六骏介绍

2023-12-23 19:40 来源:风海网 点击:

昭陵六骏介绍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

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简介

唐昭陵六骏石刻是为纪念六匹随唐太宗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唐昭陵六骏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六骏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由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现已风化不存。

唐昭陵六骏石刻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该雕刻线条流畅,刀法圆润,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2013年8月19日,唐昭陵六骏石刻中的“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四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发现环境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的绝峰上。昭陵的建设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两侧有廊庑,“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文化寓意

李世民组织创作浮雕“昭陵六骏”,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战马,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畜。由于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古今中外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并逐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时代精神气质的反映。唐初的“昭陵六骏”不是直接对实际纪念者进行正面的描绘,而是以其所骑之马作为代替、象征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以写实手法和象征意义,充分显示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雄风。

唐代注重美术的政教功能,尤其是在早期。与“昭陵六骏”性质最接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今已不存),李世民为了表彰开国功臣,将他们的形象绘制在凌烟阁中,一方面肯定了他们的功绩,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树立起忠君的榜样。

“昭陵六骏”的出现与上述作品的出现道理是相同的。李世民本人善于向当时人以及后人夸耀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开国“明君”。最终他做到了这一点。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在许多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用艺术作品表现。“昭陵六骏”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首先,他突出自己的功业,淡化父兄的影响。起兵建立唐王朝是李渊父子共同完成的,李世民在自己陵前设置“六骏”,其目的在于向世人突出自己在开国过程中的作用。

后世影响

文物价值

“昭陵六骏”是一组集历史、考古、艺术视赏、社会价值于一身的文物精品,是中国封建社会综合国力最强盛时期的历史产物和历史见证,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充满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唐以后,“六骏”美术广泛流行,原因则在于“昭陵六骏”高超的艺术性以及后人对盛唐雄风的仰望。唐代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顶峰时期,受到后人的推崇。

2013年8月19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四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衍生作品

2001年10月28日,为了展现中华民族石雕艺术风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昭陵六骏》特种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