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生活 > 正文

​第三次印巴战争,10万巴军队被围歼,我国为何不直接参战增援?

2024-10-07 07:22 来源:风海网 点击:

第三次印巴战争,10万巴军队被围歼,我国为何不直接参战增援?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队突然对发起进攻,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了近一个月,以巴基斯坦失利而告终。东巴基斯坦军队(10万人)被印军彻底歼灭,东巴基斯坦也遂告脱离巴基斯坦的统治独立建国,即现在的孟加拉国。事实上,印度原本计划在5、6月份就要发起进攻,但是由于我国的因素,印度才被迫将进攻行动推迟了半年。

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是极大的打击,尽管印度拥有比巴基斯坦更多的军队,但是并没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反而处于不利的境地。战后印度军方对第二次印巴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反省,认为最大的失败因素就是多线作战的困境,印军不得不将兵力分散在三个战略方向上,分别是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和北方的我国。尤其是我国的因素对印军战略部署形成了致命的威胁,当时我国为了支援巴基斯坦,在中印边境集结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印度北部和东部军队进行了战略牵制,使这两个方向的印军既不敢对东巴基斯坦发起进攻,又不敢增援西线苦战中的印军,使得印军兵力优势没能得到发挥。

印军在计划下一场和巴基斯坦军队的战争时,其主要战略意图就放在如何避免再次陷入一场多线战争。即使在不考虑我国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军队分布在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从而对印度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破解这种两线作战的境地,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集中兵力先解决其中一条战线,然后再集中兵力对付另一条战线,就像二战德军进攻波兰和法国那样。东巴的面积较小,东巴军队实力也相对较弱,而且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印度对东巴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因此印军必然会先集中兵力击败东巴军队,再回过头来对付西巴军队。

1971年初由于巴基斯坦在政治上的错误政策,东巴出现严重的政治分歧,加上巴基斯坦领导人选择了不太明智的军事镇压,导致东巴出现大规模动乱,从而动摇了巴基斯坦在东巴的统治,而这正好给了印度可趁之际。印度决心利用东巴发生内乱之际,乘势发起第三次印巴战争,集中兵力歼灭东巴军队,扶持孟加拉国流亡政府(东巴人自己成立的政府)成为东巴新的政府主体,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

从政治角度来看,印度应该抓紧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防止巴基斯坦成功平复这场动乱,因此印度应该迅速发起进攻,越来越好。正如印度一位战略专家所说的:"巴基斯坦的解体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可能再也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果断地进行干预要早于后来。是首选!"。但是,印度军方却表示反对,印度陆军总参谋长主张进攻推迟到11月下旬,因为那时候大雪将封堵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口,从而使中国难以在边境集结重兵,最大程度的减少中国出兵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集中兵力的战略目的。

最终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印度放弃了在春、夏季节对巴基斯坦发起军事行动的意图,而是决定待冬季到来我国无法在边境集结重兵的情况下,再对巴基斯坦动手。不仅如此,印度还积极寻求外部强大势力的援助,于8月份和苏联签订了《印苏条约》,其中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受进攻或受到进攻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清除这种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来保证两国的和平和安全",印度和苏联实质上已经结成了军事同盟。而这一条约就是主要针对我国的,当时苏联在我国北方边境陈兵百万,牵制了我国军队的主力,而印度就是想利用苏联来牵制住我国军队主力,使我国无法对巴基斯坦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援助。

东巴军队几乎四面受敌

最终印度在做完这些军事、外交准备后,于11月21日发起了进攻,东巴军队寡不敌众,被迫投降,西巴军队也由于印度海军的海上封锁而无法增援东巴军队。我国虽然对巴基斯坦反抗印度侵略予以政治和外交上的坚决支持,但是迫于苏联的军事威胁和冬季无法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等因素,最终没有直接参战支援巴基斯坦。但是,客观地来说,我国还是为巴基斯坦争取到了6个月左右的缓冲时间,只不过巴基斯坦没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空档时间来彻底解决东巴问题,最终还是给了印度可趁之际。当时巴基斯坦领导人也非常理解我国的处境,表示"巴基斯坦无意成为中国的拖累和负担",因此两国关系并没有因为此事而出现隔阂,巴方还是非常感谢我国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各种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