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相伴 风雨同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四十年历程回顾及展望
冷暖相伴 风雨同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四十年历程回顾及展望
1980年7月7日,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正式开播,自此开启了我国电视气象服务的先河。40年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始终坚持“第一时间 权威发布”的平台定位,始终坚持做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天气预报节目,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天气预报节目,做引领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天气预报节目。截至目前,《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依托中央电视台CCTV-1和CCTV-新闻频道并机播出,全年累计覆盖超过8亿电视观众,日均观众规模超过5000万人次。40年来,节目积极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历史洪流,历经气象业务服务、影视媒体时代变迁,服务产品和领域不断拓展,节目形式迭代升级,始终是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收视率最高和最受百姓喜爱的节目之一。
40年历程回顾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40年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鼓励与认可,深受广大观众厚爱。很多观众来信表达对节目的喜爱,1986年10月节目改版,观众来信说:“节目改得好,俺们听得懂、看得明、记得住、印象深。”在全国电视节目收视率调查中,多次名列收视率排行之首。此外,节目满意度也稳定在85分以上,最高达88.7分。
做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天气预报节目
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电视作为新兴媒介进入普通家庭。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联合开展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并于1980年7月7日制作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与中国老百姓见面,改变了此前天气预报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等方式传播的时代,并很快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这档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时间与《新闻联播》几乎无缝衔接,电视观众习惯称其为“联播天气预报”。
最初的节目完全是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完成的,节目形式主要是“配音+画面”,中央气象台负责提供专业化的气象资料,节目配音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完成。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邢质斌、罗京都曾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配过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气象中心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1986年10月1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第一次全面改版。这次改版有两个影响至今的重要调整,一是节目开始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二是节目首次应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电视天气预报,推出了彩色卫星云图、天气形势预报等动态图形,节目的展示效果日臻完善,气象服务的专业性日渐突出。
20世纪90年代,我国影视行业在技术和内容方面飞速发展。《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紧跟时代步伐,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突破创新。1993年3月1日,节目又一次迎来了重要突破。在节目内容上,不仅全国天气趋势预报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而且节目中还出现了生动可爱的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宋英杰、赵红艳、裴新华、杨丹等气象主播陆续走上电视荧屏。《中国青年报》以“屏幕上跳出个气象先生”为题,报道了新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观众对气象主播的出现高度认可,认为气象节目更接地气,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需要。至此,电视天气预报的节目样态基本确立并延续至今。
上世纪末,作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节目及时播出长江流域将有大到暴雨的预报,发布暴雨警报,准确播出了关键性、转折性的雨势预报。
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现代品质的天气预报节目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窗口,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2001年,该节目实现了数字化制作,使节目声音画面质量有了较大进步。节目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先后于2005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全面改版,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肯定。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照季节、气候,配合重大活动、服务热点,适时推出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节日天气服务、地震灾区气象服务、高考天气、防灾减灾科普等版块,服务内容实现细分,制作水平也更加精良。
2010年以后,《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实现了高清制作、传输,节目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画面清晰度、层次、色彩还原度等指标得到全面大幅提升;2014年,节目首次使用三维虚拟植入技术,使天气预报节目包装效果更加真实精美,画面更具现场感;2015年到2020年,在连续5年的除夕节目中使用虚拟植入场景。
2011年,《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通微博;2015年3月23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微信公众号与观众见面;2016年,节目中出现了可以和观众随时互动的二维码,节目拓展服务渠道,用更多的内容、更方便的互动方式与观众交流。
做引领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天气预报节目
40年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逐步成熟稳健,拥有了稳定、庞大的观众群体,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档电视气象服务节目,同时在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方面发挥了坚实的桥梁和紧密的纽带作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日益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及时发布预警,成为防灾减灾的主阵地。2014年2月20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首次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2015年7月20日,首次发布山洪预警;2018年2月14日,首次发布高森林火险预警。截至目前,节目已发布中国气象局与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等6大部委合作的十余种预警类产品,多种自然灾害、次生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大大提升了气象服务的影响力,形成部委联动防灾减灾的合力,充分展示了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有效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及时为农服务,保障农业增产增收。40年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把提供有用的天气信息作为服务目标,凭借传播范围广、覆盖人群多的优势,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重要农忙时节,节目会在每周固定时段结合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各类预报预警信息,例如“春播农用天气预报”“气象干旱监测”“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等,取得了较好的气象为农服务效果。
助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气象服务保障。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在国家重大活动和社会事件的气象服务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2008年奥运会、世博会、国庆阅兵、国际峰会等气象服务保障中,《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积极提供预报服务信息,成为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期间电视观众最可靠、最权威的气象服务信息来源。2008年8月8日,节目及时提供了奥运会开幕式当晚20时到24时国家体育场的精细化预报;在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事件中,节目做到了与国家和人民共“冷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高效、高品质发布相关预报预警信息和服务提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信任,节目满意度、收视率始终保持同时段电视节目领先水平。
做好科普,提高公众气象科学认知水平。为强化气象预报节目的服务效果,增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黏性,让节目更加接地气,《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挖掘气象大数据,增加专业气象信息解读,适时发布话题性、观点性、独家性的数据信息解读,长期关注中国气候变化和节气特征演变,发布气象防灾减灾、天气过程解读、气象与生活常识等科普知识,不断提升公众的气象科学认知水平。2016年1月6日,节目运用大数据分析,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大寒小寒谁更寒”这个民间由来已久的疑问,创新的表达形式及丰富新颖的产品内容,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表扬。
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成功模式的带动下,气象影视行业蓬勃发展,建立起了辐射全国、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中国公共气象影视传播服务体系。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通过25个国家级广播电视媒体向公众提供气象服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分别在各地200多个频道播出,气象信息覆盖超过10亿人。同时,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品牌影响力为基础,“中国天气”服务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渐形成,并日益凸显气象服务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能力和社会效益。“两微一端”气象新媒体服务覆盖超过6.9亿用户,中国天气网日浏览量突破1亿人次,通过《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扫码进入的《环球气象》微信订阅号用户已突破百万。
1981年底,CCTV-1《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李娟播报电视天气预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气预报节目数量及播出频次大幅增加,图为编导和技术人员正在机房制作节目。
1995年,时任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奥巴西率领主席团成员参观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控机房。
20世纪80年代,气象部门采用手写方式制作城市预报。
1986年10月1日,气象部门开始独立制作《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1986年7月,工作人员在机房手工制作台风动画云图。
1984年1月1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提出增加省会城市天气预报,自当年2月1日起,天气预报节目实现全国31个省级城市预报全覆盖。
2008年5月19日到21日,向“汶川特大地震死难者”默哀,《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进行重大改版,取消所有背景音乐和广告,片头换成5秒默片。
未来展望
新时代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在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广大气象工作者要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赋予气象工作更艰巨的历史使命,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媒体发展环境以及公众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最新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规模已突破两万亿元,与此同时,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2018年首次超过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另据央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CTV-新闻频道收视率增幅超过92%,较去年同期几乎翻番。《新闻联播》收视份额高达35.52%,创近五年新高,《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份额也创新高。上述数据表明,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作为气象影视传播的“龙头”地位依然稳固,节目仍是气象服务最具用户黏性的影视服务品牌。作为一档经典的、具有较高满意度的节目,《新闻联播天气预报》需要主动适应媒体环境变化,嫁接新的传播渠道,在新时代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新要求新征程
新时代,《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将继续守正创新,坚守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气象服务信息的服务理念,适应新时代观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助力打造美好生态,守护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保持定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回顾过去40年的辉煌历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作为一档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公益性节目,长期以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有效指导,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以及交通出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节目将继续秉承“让生命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增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影响的深度解读,提高人们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结合重要天气过程,加大对气象信息的科普解读。
拓展渠道,强化联播天气预报立体化传播格局。尽管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但这并不完全是消极影响,也存在积极的一面,节目多年来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积累的美誉度和公信力,如果能与新媒体有效结合,必然再次升级品牌,可以实现新的发展。此外,用高科技气象监测、预报手段和高科技影视制作手段,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简明、直观、好看的产品,是未来提高节目服务影响力的努力方向。《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传播渠道单一是当前影响节目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未来,节目必然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节目的传播渠道,使观众不必局限于电视媒介,这将有助于扩大节目的传播效果。《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将进一步发挥好自身作为“中国天气”核心成员的品牌黏性,充分利用好“中国天气”相关网站、微信、微博、App等渠道,创新融合,打通传播壁垒,继续扩大移动媒体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强化与观众以及网民的互动。
内容为王,巩固原创气象影视作品生产第一品牌地位。当前,人们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预报预警信息获取, 还产生了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空气质量、体感温度、舒适度、花粉过敏等各类生活指数等,因此,《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在服务产品上要进一步创新,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目前,《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已完成城市舒适度预报产品研发,即将上线。该产品综合考虑温度、湿度、光照、气压、空气质量等要素在未来24小时内的叠加影响,将天气对体感的影响数值化、可视化,并进行逐小时精细化解读。观众可迅速了解不同时段天气变化对生活、健康等带来的直接影响。此举丰富了多年来简单预报数字的内涵,强化了影响服务,增强了节目的科学性和服务性。
此外,《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还将继续拓展品牌内涵,在做好灾害服务的基础上,围绕生态文明和美好生活,进一步强化旅游出行、体育运动、24节气等方面的生活服务,打造更精细化、多样化的生活服务类气象产品,提升服务品质。
精益求精,全面提升节目现代制播技术水平。节目的制作水平是影响节目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品牌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的主要发力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升级品牌UI,节目将尽快通过改版,全面更新栏目包装,全新的UI升级,将带给观众新的视觉体验,在观众心中树立起节目崭新的形象;二是继续发挥节目的独家解读作用,通过主持人的个性化解读,将天气预报的一组组枯燥数字,转化为人们易于理解、更加实用、有指导性的节目语言,加大对各类新技术的应用,气象影视制播技术将面向UHD、5G、AI、媒体融合等综合发展,使《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向着更高图像质量、更丰富的气象产品展示、更高效的全媒体目标迈进。(图文由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2012年9月11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在滚动城市部分增加钓鱼岛24小时天气预报。
2014年9月29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首次应用虚拟植入技术发布国庆期间天气展望,主持人采用全身景别。
2015年11月18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虚拟植入北京气温。
2016年1月6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运用大数据分析,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表扬。
2017年12月8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首次使用风云三号卫星云图。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正在播出春播农用天气预报。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正在播出24小时公路天气预报。
主持人和编导共同制作联播天气。
-
-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素材梳理
-
2023-12-09 01:43:53
-
- 韩先楚:预授中将军衔,为何会成为上将?毛主席:韩有功
-
2023-12-09 01:41:39
-
- 职业有8大类,413小类,共1838个,清晰的定位,决定你的职业高度
-
2023-12-09 01:39:24
-
- 博士后影星翟天临的学术门事件
-
2023-12-09 01:37:09
-
- 长津湖战役:为何第九兵团有近30000人冻伤?宋时轮晚年揭开真相
-
2023-12-09 01:34:54
-
- 2300余岗位!恩施高新区8家重点工业企业招工,线上报名!
-
2023-12-09 01:32:39
-
- 27年后再看栾树:这辈子娶到影后咏梅,实乃三生有幸
-
2023-12-09 01:30:24
-
- 江歌遇害已有5年,躲在门内活下来的闺蜜刘鑫,如今怎么样了?
-
2023-12-09 01:28:10
-
- 论语原文加译文二十篇(第六篇:雍也)
-
2023-12-09 01:25:55
-
- 你要的航拍中国解说词来了:第二季之浙江
-
2023-12-09 01:23:40
-
- 地理小知识
-
2023-12-09 01:21:25
-
- 中国“同性社交”软件崛起,Blued和Grindr谁会是最后赢家?
-
2023-12-08 21:50:11
-
- 再也不能忍受的强迫症
-
2023-12-08 21:47:56
-
- 一展穿墙之术?《崂山道士》中有个得道的捉妖师
-
2023-12-08 21:45:41
-
- 王者荣耀:五杀时说什么好?发666已过时了,第4句气到对面想挂机
-
2023-12-08 21:43:27
-
- 四岁‘‘中国最小背包客”徒步罗布泊6天,虽年幼,但已行万里路
-
2023-12-08 21:41:12
-
- 石家庄精英中学邯郸分校
-
2023-12-08 21:38:57
-
- 几部超暖超好看的古言宠文,文中的cp也超级好磕,冲鸭姐妹们
-
2023-12-08 21:36:42
-
- 奉献26年老员工因生病打盹5分钟竟被开除!法院判决你怎么看?
-
2023-12-08 21:34:28
-
- 到底什么是牛百叶,毛肚,牛肚,金钱肚?这次让你彻底清楚
-
2023-12-08 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