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杂谈 > 正文

​汉服中的右衽左衽有何区别?汉服的衣襟设计,许多古装剧都搞错了

2023-12-11 01:22 来源:风海网 点击:

汉服中的右衽左衽有何区别?汉服的衣襟设计,许多古装剧都搞错了

我和我的发小们小时候都喜欢玩一个游戏:身上披一件床单,将床单的一角从右侧收束到左侧腰间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打一个节,这人看上去就有点像电视剧里"古人"的衣服,有种"大侠"的感觉。

这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对"汉服"的理解。但是,等到长大后我才知道,小时候用床单所做的"汉服",其实是错误的。哪里错了呢?倒不是说床单太简洁,而是说我们从由往左打结所制造出来的"衣襟"是错误的——这就是古人服饰中所说的右衽和左衽的区别。当然,错的不止是我,许多古装剧和汉服爱好者也错了。

我这么说你可能不太理解,没关系,请继续往下看。

《孤城闭》剧照 注意汉服的衣襟

什么是右衽和左衽?古人服饰有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

"衽"这个字我们现代人不是特别熟悉,它其实就是"衣襟"的意思。所以。右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右,左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左。

那右衽和左衽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张辽代服饰的图片:

辽代服饰 左衽

大家请注意这张图片我标记的衣襟。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把这件衣服穿在身上,那么这件衣服的衣襟就是从右侧朝左侧收束的。这种从右往左的收束方式,就叫做"左衽"。

相应的,从左往右收束的服饰,就叫做右衽。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右衽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收束方式。

比如明代的飞鱼服,就是右衽。

明代飞鱼服 右衽

古画中的汉族人物,肯定也是百分百身穿右衽服饰。在这张宋徽宗的《听琴图》中,位于中间的宋徽宗所穿的衣服就是右衽:

《听琴图》中的服饰

那右衽和左衽有何区别呢?

在历史上,孔子说过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就要披发左衽了!

关于古人的束发和披发问题,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讲得较为详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

中国古代的汉人必定是要束发的,如果不束发,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披头散发,那你就形同"野人"。许多少数民族喜欢披着头发,所以在古代汉人的眼中,这些人和野兽是没有区别的。

管仲

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的时候,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打不过,就像齐国求救。齐桓公此时正在和楚国较劲,哪有时间去管北方的燕国。但是管仲说:北方安定,才有机会攻打南方。如果齐国救燕国,必然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拥戴。

后来西北的少数民族攻打邢国,齐国再一次出手相助;后来卫国遭到夷狄美国,齐国也多次帮助。

因此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恐怕就要披发左衽,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要亡文化、跟北方的夷狄一样披头散发身穿胡服了。

所以,左衽在汉人的眼中,其实等同于"夷狄",这是一种不太文明的穿衣方式。

身穿左衽服饰的石人雕像

汉服只有右衽,左衽一般是少数民族使用的

所以,正如刚才所说,汉人,或者说是古代的中国人,除了边境地区归化的少数民族,其他人肯定都是穿右衽的。左衽一般主要由少数民族穿着。

比如,在唐朝的胡人陶俑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身穿左衽服饰的陶俑:

唐代左衽服饰 胡人陶俑

在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正站在唐太宗面前同太宗交谈的胡人,身上穿的红色圆领袍似乎就是左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衣襟的收束点似乎在左边:

可能是左衽 《步辇图》局部

而我们汉人的服饰,即便是圆领,它的衣襟收束点也肯定是在右侧肩膀的。

比如明代官员的圆领官袍,收束点就是在右侧肩膀:

明代官服 右衽

当然了,宋朝皇帝的圆领常服、唐朝皇帝的圆领龙袍、明代皇帝的圆领衮龙袍和蟒袍,也都是右衽。

交领自然也是如此。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身穿右衽服饰,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共识。

不论是何种衣服,一般都是右衽

那为什么汉服会是右衽,少数民族会穿左衽?

讲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疑惑为什么汉服会是右衽,少数民族服饰会是左衽。

我们经常一提到束发和右衽问题,人们就会拿出孔子说的"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似乎这句话就是汉人穿右衽"夷狄"穿左衽的原因。但其实这句话只是在描述现象,而不是追究根源。

那就近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现在很多人觉得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马背上,右衽的服饰影响弯弓搭箭;而对汉人来说,因为更加擅长使用右手,所以穿右衽更方便。

穿左衽服饰的胡人

但我并不这么觉得。

一方面,胡人并非只有左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胡人也有了右衽服饰。所以,左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除了我刚才所配的左衽服饰的胡人图片,还有很多身穿右衽服饰的胡人。

穿右衽服饰的胡人陶俑

另一方面,正如小时候我和我的发小的"天性"一样,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将被单从左边打结,作成"左衽"。恰恰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右手伸到左侧收束衣服、左手作为辅助,要比左手伸到右侧收束衣服更加方便一点。

因此,显然"左衽"要更加符合我们的天性和习惯。那为什么我们汉人还是青睐右衽呢?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审美问题。如果是左衽,我们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可能确实方便一些,但是,左衽给人的感觉就很不美观。

左衽和右衽

大家对比一下上面的这两张图:左侧的为左衽,右侧的为右衽,是不是左衽看起来怪怪的,很不美观?

相反,右侧的右衽要美观很多?

所以,左衽服饰是穿起来方便一点点,但外人在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别扭,很丑;右衽,尤其是圆领右衽,虽然穿起来复杂一点,但看起来很美观。

右衽观赏性更高,看起来更好看,更符合我们的审美

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古装剧、绘画甚至是"汉服"都搞错了

我在标题中说"汉服中的右衽和左衽",其实这种表述是错误的——汉服,只有右衽;胡服,有左衽,也有右衽。但是因为标题字数有限,只有这样我才能表达我的写作意图,因此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近我看到我国的著名演员王绘春(雍正王朝八王爷扮演者)穿了一件交领的单衣,这件衣服其实就是左衽。

王绘春穿的是左衽

如果我们苛刻一点——那这件衣服其实就是错误的。

当然,错的并不只是他,或者说是这件衣服的生产厂商,错误的人——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汉服常识和文化常识比较缺乏的人——其实有很多。

比如,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里面一般都会有屈原和祖冲之的画像。但许多版本的书(大多数是课外书)里面的屈原和祖冲之画像都是错误的:

部分课外书中的错误插图

为什么错了呢?因为他们穿的是左衽。如果中小学生每天看到的都是错误的图片,长此以往,很可能让他们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误解。

正确的应该是这样的:

正确的插图

当然,错误的不止是教科书或课外书上的错误插图,甚至很多古装剧也都搞错了。

最为经典的错误来自于新版的《三国演义》。大家请看,新版《三国》的诸葛亮穿的这件衣服,其实就是左衽。

《三国》中的诸葛亮

刚才表扬了曹操的那张构图,现在是批评。曹操的这张剧照,其实也是错误的。

曹操的这件衣服也错了

在谢霆锋的《大人物》中,谢霆锋所穿的这件衣服也是左衽,所以也是错误的:

《大人物》里的谢霆锋穿的是左衽

类似的错误在古装剧中很多很多。以后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服饰的右衽和左衽问题。如果汉人穿了左衽,基本上就是错误的。

我们为什么要探讨右衽和左衽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情结

清初文人吕留良曾经写了一首诗,在诗中他写道:

风俗暗相易,衣冠渐见疑。因思管仲父,是汝论功时。

意思是说:清军入关之后,汉人的习俗渐渐地就改变了,甚至很多人连以前的衣冠也都不认识了。所以我很思念管仲,现在正是你建立功业的时候啊!

吕留良

后来吕留良又说:"君臣之义固重,而更有大于此者。所谓大于此者何耶?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于披发左衽也。"

他的意思是,我反抗满清,固然是因为我怀念明朝、讲究君臣之义,但是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比这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打击夷狄、把汉人从披发左衽的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披发左衽,在这里就是"文化"的意思。

他的言下之意是,亡国可以,但不能亡文化。所以后来雍正对吕留良恨之入骨,不惜要剖棺戮尸,杀他全家。

右衽和左衽之间的区别很小,但是却代表着汉人的礼仪和文化。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吧:我们的服饰,其实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服饰没了,文化也就没了。

当然不止这些,最近三十年来我们的文化也丢了不少

我们的古人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去捍卫我们的文化,而在此后我们却自己将自己的文化给抛弃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惜的事情。

而对一部受众面极广的电视剧来说,右衽和左衽都分不清,更加十足可笑。甚至连某宝上面的汉服,错误的也非常多。

关键是,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到底哪里是错的。分不清对错,还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