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 > 正文

​清华气候传播报告:中国公众对气候议题“高支持、低行动”

2023-04-27 02:50 来源:风海网 点击:

清华气候传播报告:中国公众对气候议题“高支持、低行动”

4月25日,北方多地再次遭遇沙尘,引发了人们对气候议题的新一轮讨论。在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日益影响人们生活的当下,如何推动公众的气候参与也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议题。

4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发布报告《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公众与叙事原则》。该报告基于8077份公共问卷数据及访谈等材料,指出当下中国公众的气候认知呈现出“高支持度,低行动力”的特点;而想要解决这一症结,需要对公众进行细分、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叙事策略与传播方案。

项目研究负责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向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表示,“这份报告扎根中国语境,以回应中国气候传播实践中的普遍性问题与困惑为目标。” 该报告试图在中国语境下,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有何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认知,以帮助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据此进行气候叙事、进一步促使公众参与气候行动。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在发布会上表示,“报告体现了在气候议题上凝聚社会共识的时代价值,它极响应了国家的双碳战略,为未来的气候传播锚定了重要话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

中国公众气候认知现状:高支持度、低行动力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这一“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传播活动来动员中国公众参与气候行动、践行低碳环保实践,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亟待探索的关键问题。

基于近二十年中国气候议题的传播实践,报告分析了中国气候传播过程中的困境,其中包括中国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高支持度”与“低行动力”之间的不匹配。

报告援引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当下中国公众普遍信任官方决策,对政府在节能减排、产业转型、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有着高度的关注和拥护。超 97%的公众对中国“双碳目标”表示支持,90%左右的公众愿意了解更多气候变化相关信息。

然而据多项民调显示,中国公众在逐渐提升对于气候议题的关注程度的同时,其气候行动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仍然较低。换句话说,中国公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同,尚未有效转化为行动。

此外,报告还认为,既有的气候叙事中,精英导向的话语与个体日常生活脱节、缺乏对不同受众群体之间差异的关注,以及传播渠道的针对性不足等原因,也造成了中国公众在气候行动方面的成效不够显著。

图片来源:《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公众与叙事原则》报告

中国语境下的六类人群:有区隔、无对立

为解决当前困境,报告以公众的“生活信念”为基本逻辑,围绕气候议题将中国公众分为六类: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的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以及审慎的观察者,进而探究不同人群面对气候议题的共性与差异,并拟定相应的传播目标、生成相应的气候叙事。

报告介绍,“生活信念”超越了年龄、性别、收入、地域等人口统计特征,是人们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的一种元观念,因而能够更好地预测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行为意向。

具体而言,这六类人群在对风险的感知、对气候政策的支持程度、信任的信息来源、媒介使用习惯等方面均有不同。比如,“自我的疏离者”为18-27岁居多、收入较低的城镇青年,他们对气候变化带来风险的感知远远小于“热血的奋斗族”,即45岁以上的二线城市中产;而“稳健的正统派”中老年占比高、收入与学历偏低,他们对于对提高燃油价格等政策支持比例大于“洒脱的安逸族”,即超一线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28-45岁的中青年。

报告特别强调,在中国语境下,虽然六类人群各有特点且相互区隔,但并没有出现极端的对立。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公众持有“气候怀疑论”,中国公众对气候问题真实性、重要性的态度非常一致。

此外,不同类别的中国公众还在以下方面存在共性:包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认知存在误区,普遍认为国家应该成为解决气候问题的首要行动者和牵头者,以及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表现出较强关切。

图片来源:《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公众与叙事原则》报告

气候叙事:强调国家角色与弱势关怀

基于对中国不同类型公众特征的全面剖析,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气候叙事建议,旨在帮助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锁定目标受众,加强公众的气候动员和共治。

具体而言,报告为不同细分人群制定了不同的传播目标,细致分析了每个细分人群较为偏好和较为反感的气候叙事方式,并结合质化访谈等资料,列出了针对每个人群“应当采用”和“应当尽力避免”的叙事方式,最终整合出针对不同细分人群的几套叙事方案。

同时,报告还总结了四个可适用于多类公众的共性叙事策略。

首先,由于“国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被普遍视作关注气候议题的重要动机,国家也被所有类型的公众视为气候行动的最关键行动者。因而强调气候行动作为“重要国家战略”的地位成为重要叙事策略。

其次,六类公众均对物质生活水平保持高度关注,强调气候变化对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或能引发中国公众对气候议题的集体关注。

此外,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在未来情景产生的长期影响兴趣较低,因此通过真实可感的案例描述已然产生的气候影响,以及描绘公民气候行动可能带来的短期收益将更有可能实现较大规模的公民动员。

最后,占总人口63%的三类人群都高度关注弱势群体议题,对残障人士、务工人员、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精神需求等具有很高的道德感与责任感。气候叙事可以凸显弱势群体受气候影响的现状。

发布会当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柴麒敏主任,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高级项目主任荆卉出席并发表致辞。此外,现场还设置了“学术论坛”与“行业论坛”两场圆桌讨论,多名学界、业界代表就报告成果与传播实践的结合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