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杂谈 > 正文

​一千多年前在朝鲜半岛的战争,中国完胜日本,为何没有历史记载?

2023-11-18 05:39 来源:风海网 点击:

一千多年前在朝鲜半岛的战争,中国完胜日本,为何没有历史记载?

说起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八年抗日,再者甲午战争,抑或是在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熟悉历史的人们还能记起被明代“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李成梁、李如松抗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战争。

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国或者赢得“惨胜”,或者“惨败”告终,但无论胜负,中国动用了“洪荒之力”,付出了巨大代价参与历次对日战争。

大阪的丰臣秀吉像

有没有中国不费吹灰之力地赢得对日本的战争呢?答案是有的,而且发生在大唐初年。

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唐军在朝鲜半岛与日军的一次不期而遇,导致日本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日本天皇在惊惧中离世,日本国内民众也陷入了大唐报复的恐慌中,不断派遣唐使刺探情报,直到发现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似乎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才放松警惕。但随后日本自上而下激起了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礼仪文物的高潮,频繁派遣留学生和留学僧,全面唐化。

这场战争就是白江口之战,也被日本称为白村江战争。

白江口之战是东亚的第一次战争,各方势力在朝鲜半岛角逐,以中国取得绝对性压倒性的胜利告终。

白江口之战发生在朝鲜半岛南部,当时参战国有五个国家——大唐、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这五个国家又分为两个联盟,一边是高句丽、百济、日本的三国联盟,另一边是大唐和新罗的联盟。

朝鲜半岛处于百济、新罗、高句丽争雄的三国时代,百济较早开始向中国学习,新罗作为新兴国家后来者居上,积极与中国交流学习,甚至直接采用了唐代的年号。

三国之中唯有高句丽桀骜不驯,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空虚之际屡屡进犯辽东,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是导致隋朝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也与开国之初征讨高句丽,因为战线较长,冬季补给不足不能速胜,无功而返。他的儿子李治秉承父亲李世民的遗志,在西北战线取得对突厥、吐谷浑等国的胜利后,挥师东进,进攻高句丽。

百济王城

高句丽的盟友是百济和日本,就像我国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百济因为常年与新罗交战,选择与高句丽结盟,日本与百济一直关系密切,还一度认为百济是自己的附属国,对百济有保护责任。

新罗无奈,只能求助大唐,请求出兵。日本参与这场战争是希望扩张岛国本土的领土,插手朝鲜半岛的事务。日本当时并不完全清楚大唐这个新兴国家的实力,以为唐和隋一样,都会深陷在与高句丽的战争泥潭中而落败,因此想要从中渔利。

于是在公元660年3月,唐左武卫大将苏定方率领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路十万伐百济,与新罗的金春秋一齐夹击百济,只用了四个月,当年七月百济就亡国了。

随后,百济残余势力向日本求救,日本的齐明天皇发表了一番与唐军开战的慷慨陈词,下诏“枕戈尝胆,必存拯救,远来表启,志有难夺,可分命将军,百道俱前”,准备扶助百济复国。

此时,在与高句丽的另一条战线上,唐高宗派孙仁师率山东半岛的军队从熊津往白江支援刘仁轨,日本响应百济求救后,从新罗战场赶赴百济,与唐军在白江口展开水战。唐军采取刘仁轨既定的坚守策略,用“左右夹穿绕战”运动战的方式以少胜多,击败日本军队,《旧唐书》记载唐军“焚其舟四百艘”取得大捷。在一个月之后,百济彻底灭亡,日本损失惨重。

白江口战役是在唐朝灭百济战争中的一场小型战役,如果不是刘仁轨后来官至宰相,可能不会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但对于日本来说,此战损失惨重,日本史书对这次战争多达几十条的详细记录,似乎白江口是关乎日本国运的一战。

据记载,当时的场面“烟焰涨天,海水为丹”,日本海军全军覆没。日本也由此陷入了唐罗联军即将袭来的恐慌之中,退回本土加紧驻防,再也无力插足朝鲜半岛事务。

随着战后的交流不断深入,日本由对扩大战争的恐慌转为对唐帝国的敬畏,再转为制度上对唐代律令的移植和文化上对唐风的推崇,战争带来的保守收缩在内政上却演变为激进改革的政策,从而在一千年后再次与他的老师中国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