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集团黔品大匠价格(茅台集团黔品大匠53度v8酱香型)
茅台集团黔品大匠价格(茅台集团黔品大匠53度v8酱香型)
茅台集团推出的黔品大匠是一款高端白酒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但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口感保证。据了解,黔品大匠价格在2000元以上,甚至高达数万元。不过,茅台集团也推出了一些相对平价的黔品大匠,价格在几百元至一千元不等,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无论价格如何,这些黔品大匠都代表着茅台集团在白酒领域的高水平制作技艺和品牌形象,也是普通消费者能够品尝到茅台高品质白酒的一种选择。
1、茅台白金黔品大匠(V8)多少钱一瓶?
优质回答1:
2000元左右,有些有渠道的朋友购买飞天茅台,价格基本上不低于两千,如果想购买平价飞天的朋友不妨来茅台旅游旅游,凭借机票就可以在机场每人购买两瓶平价茅台。
当然,茅台镇也有很多不错的酱酒供大家选择,虽是散酒,但是有些酒质不比品。贵州茅台酒我国最有收藏价值的白酒,而且是越存越香,越存越值钱,平均每年会上涨10%左右,这是茅台酒收藏价值的永久定律。2011年购买的茅台酒存放至今才7年,该年份的茅台酒在老酒市场非常多,它现在的价值并不理想。如果题主不急着等钱用,建议您继续收藏。
优质回答2:
茅台白金黔品大匠(V8)市场价1399元一瓶。白金黔品大匠酒(V8)产于中国贵州茅台镇,以高粱、小麦、水为原料,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采用科学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具有酱香儒雅、醇厚爽净、入口柔顺、通透和谐、回味悠长的白金酱香独特风格。
2、53度茅台黔品大匠真假?
真的,茅台打假现在特厉害,
3、五代十国后,长安为何永远丧失了作为帝国首都的资格?
优质回答1:
唐代之后的中原王朝都不在长安建都,主要原因有三条。
一是关中平原不大,生物承载力不高,无法供养太多的人口。并且关中也相对闭塞,虽有易守难攻的优点,但这个优点也导致外界的物资很难转运至此。
看地图,一目了然。
虽说关中平原有八百里沃土、天府之国等等美誉。但讲真,关中相比于关东,它真的很小很小。满打满算,也就3.6万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在西汉,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分之一。以此类推,关中平原能供养的人口应该也就是全国人口的40分之一。
人口一旦超过了这个线,生活在关中平原的老百姓,可能会饿肚子。
事实上,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由于“首都聚集效应”,西汉和唐代,人才都愿意到长安发展,而这样一来,关中平原的人口就超过了正常水平线。这导致每遇灾年,关中的老百姓都要饿肚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朝时,隋炀帝打通了运河,通过关东向关中输血的办法,解决关中粮草不足的问题。但即便有运河,也不好使,原因就如前面说的,关中易守难攻,粮草从关东转运关中,中途损耗极大。
盛世还好说,乱世呢?
五代时期是多事之秋,梁唐晋汉周的统治者都忙于打仗,连基本生产都无法保证,他们不可能,也没能力把都城定在长安,然后像唐朝统治者那样,从关东输血。
在加上,因为唐末军阀混战,关中平原残破不堪,长安城也被摧毁。五代统治者都没能力重建长安城。所以在五代时,长安便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
当然,北宋统一中原后,长安又具备了建都的可能性。但因为另一个原因,使得关东地区成为历代统治者关心的重点,而关中则被进一步弱化了。
这个原因就是这个问题的第二个主因:五代之后的历代统治者,都不以关中起家,并且他们在关中也没有经济利益。迁都长安对他们没有任何动力可言。
就拿北宋来说。赵匡胤登基后,曾一度想迁都洛阳,并以洛阳为中转站,迁都长安。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其弟赵光义的强烈反对。
赵光义反对老哥的原因很简单。
他的根基在开封,开封府大大小小的领导班子都被他收买,已经是他的人了。若此时迁都长安,他的根基就没了。进一步说,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他的储君之位和他的项上人头可能都不保。
所以对于迁都长安一事,终北宋一朝,都是禁忌,严禁拿到朝堂上讨论。
北宋末年,金军第二次包围开封前夕,名将种师道鉴于实际情况,曾力劝宋钦宗迅速迁都开封,依靠潼关天险躲避金军锋芒,但此时宋钦宗和当年赵光义的想法一样。他的统治根基在开封,离开了大本营,他可能会失势。就像他的老爸宋徽宗一样。所以他便拒绝前往。结果最后就搞出了靖康之变。北宋统治集团被金人一勺烩,全做了俘虏。
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对收复失地没兴趣。南宋自不可能定都长安。
与赵构同时代的金国早期统治者,其考量也与早年的赵光义类似。由于他们的田产、房产都在东北老家,迁都会导致他们名下财产的价值缩水,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直到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前,金国统治者,没人愿意迁都。
公元1153年,即完颜亮篡位的第四年,受够了旧贵族掣肘的他,把祖坟给刨了,宣布迁都到南方中原。
但纵然是连祖坟都敢刨的完颜亮,他也只敢迁都到北京。迁到离东北老家过远的长安或是河南,连他没这种魄力。
后来的元朝和清朝也是崛起于塞外,两朝统治者的政治考量与完颜亮类似:既想把都城定在关内,便于统治中原,但又不想远离老家。所以在综合考量下,位于关外和中原交接处的北京就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至于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就不太适合了。
毕竟,长安离关外太远了。
当然,蒙古汗国崛起后,痛打金国,逼得金宣宗离开北京。这个时候,金宣宗是可以迁都到长安的。但他最终选择了迁都到开封。
至于他为什么要迁都开封,这就要引出问题的第三个主要原因了。
第三,唐朝之后的外患主要集中在东北,关中的重要性被削弱,华北平原的战略重要性被大大拔高,定都北京成为必然选择。
就拿金宣宗迁都来说。他当时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死守北京,不迁都。然后通过北京窜连起中原和东北的女真人,与蒙古人死磕。
但宣宗怕死,一意要迁都。而此时蒙古军主力云集漠北,金宣宗可以南逃,但又不能逃的太远。如逃到关中,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关中离前线太远,不便于朝廷对战场的操控。再加上当时关中的经济也没恢复,所以此时宣宗就选择了相对比较安全(位于黄河南岸),但离前线又不算太远的开封作为临时都城。
后来明朝迁都北京,与金宣宗当年的考量比较类似。
明朝建国之前,朱元璋考虑经济、交通、军事等因素,将国都定于南京。据说朱元璋曾想迁都长安,并安排太子朱标实地考察,但最终不了了之。都城仍然定在南京。
至明成祖朱棣时,他坚持迁都北京。一方面北京是他的封地,统治根基牢固;第二是当时蒙古外患尚未肃清,定都北京,可以更便捷的抵御外敌;第三是朱棣靠篡位登基,他很害怕别人也仿效自己。他把中央军部署在北京,既能抵御外患,也能震慑地方,可谓一举两得。
至于迁都西安,没这个必要。明朝的外患主要集中在华北一线,如果京城在西安,而最能打的精锐又部署在华北。那明朝中央的安全就没法保证了。
明仁宗时期,有一个关于迁都的小插曲。朱棣迁都北京后,朱高炽以太子身份一直留在南京监国。可以说,他的根基在南京。所以朱高炽继位后,第一时间就考虑要不要把都城从北京再迁回南京。
只是可惜,他登基十个月就驾崩了。而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直都在北京生活,对北京更有感情。并且他的根基也在北京,于是明朝都城就此确定在了北京。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定都在哪里,一是跟开国皇帝的龙兴之地有关,二是跟当时的外患压力有关。秦、汉、隋、唐之所以在关中建都,一方面是因为这四朝统治者都是在关中起家,统治根基都在关中;再加之当时外患主要在西北方面,且当时关中还未残破,所以四朝都城便都建在了长安附近。
而唐朝之后的王朝,都不以关中立国,再加之关中残破,外患东移,北京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了,所以北京也就成了建都的首选。
另外,除了这三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很多小原因。比如自唐朝以来,因气候变化,关中的自然环境退化了;还比如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关中离经济重心过于偏远,物资转运太麻烦;又比如长安建都时间太长,环境严重被污染,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很严重。也都是长安不再适合建都的原因。
不过这都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同样的原因,北京也存在。
比如关中自然环境退化,北京也退化了。从清朝开始,北京也是缺水、多风沙,自然环境也不好。其实并不适合建都。
还比如资源问题。明朝的时候,华北平原一样养不起北京的百万人口和几十万大军,必须要靠江南输血才能维持。所以,资源紧缺这个问题,也不单单是长安独有的。
至于长安因建都时间过长,污染严重的问题,这并不难解决。隋朝建都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的呢?把都城位置挪一下就好了。
汉朝长安城在渭水河边,旧址污染严重。隋朝时,隋文帝直接把城址向南挪了几里,污染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PS:古代没有现在的垃圾回收机制,生活垃圾都是就地填埋。时间长了,土壤和地下水会被污染。尤其是水,会产生碱化,不适宜人类饮用。
所以说,以上几点都只是次要原因。并不是关中平原不再受重视的主因。
优质回答2:
由于自身优势荡然无存,自唐朝以后,曾经缔造了无数辉煌了长安就此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
长安的优势是什么?
“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作为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形胜之地”,关中外有山河阻隔、易守难攻,内有沃野千里、足以自给自足;而且,关中地区自古武力强盛、民风尚武,因此有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
因此,纵观古代最辉煌的王朝,如周、秦、西汉、唐,无一不是依托关中、从长安(在不同时期名字不同,但地方差不多)走向制霸全国之路。
不过,从安史之乱起,上述优势就逐渐被消磨殆尽。
其一,经济、人口等基本资源被毁了。
唐玄宗的开元年间,唐朝达到极盛,作为帝国的中心,关中地区尤其以富庶知名:“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但随着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就此陷入了战乱不断的境地,身为都城的长安首当其冲,成了战争的最大受害者,甚至发生了“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悲剧。
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军队却趁着唐军在外的机会突袭关中,并首次杀进长安城;
公元783年,唐德宗发动平藩战争期间,路过长安的泾原军将士发动反叛、占领长安;
公元880年,黄巢的起义军攻下潼关,杀进长安;
公元885年,宦官田令孜指挥的神策军与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藩镇爆发混战,长安沦陷;
公元904年,朱温攻克长安,随后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
无论任何军队攻进长安,干的同一件事就是烧杀抢掠。
当初李隆基逃出长安后,不少人趁机在长安打家劫舍;随后安禄山到来,更是“大索三日,民间财赀尽掠之”;
吐蕃人自不消说,跟唐朝打仗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财物、人口,他们在长安城还“大掠士、女、百工”,人口也不放过;
而泾原兵变的主要诱因,就是军人不满朝廷给予的待遇,他们造反的动机就是为了钱、物;
黄巢占领长安后,起初还一副文明之师的模样,甚至还给贫民赠送衣物;但没几天,他们就将长安洗劫一空,甚至还“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后来被赶走之际,他们更是“焚长安宫室而去”;
随后唐朝廷收服长安,有关部门仅仅修葺了1/10左右,藩镇混战爆发,各方在长安争相掠夺,“复为乱兵焚掠,无孑遗矣”。
而朱全忠(朱温)则更绝,他把长安城内所有官员百姓都强行迁徙到洛阳,随后把一切建筑(包括民房)悉数拆毁,获得的物料通过渭水运到洛阳,史称:“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因此,五代十国期间,长安基本成了一片荒芜之地。诺大的关中地区,竟然从没诞生过一个割据势力,其虚弱、残破可想而知。而与之相对应,东方、尤其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优势则日益明显,仅仅一个南唐地方政权的成就即可傲视中原,政治中心不得不随之东移。
其二,曾经的四塞之地不再安全。
无论周、秦、汉,统治核心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内部则是山东(崤山以东)地区的其他势力。如周王室之于殷商、秦帝国对阵山东六国、西汉朝廷对七大藩国。关中凭借山河险固之利,进可攻退可守,优势尽显无疑。
况且,从西汉开始,随着中原王朝拿下河西、控制西域,辽阔的西部成了关中的又一面屏障,长安身为帝国枢纽,既掌握了西边强盛的武力基因,又能从东便源源不断汲取物质与文化资源,能够创造强盛帝国并非毫无缘由。
唐代立国以来,更是致力于向西部拓边。到了开元年间,先后设置了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节度使镇守,史书称:“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一派欣欣向荣的强盛气象。
但随着安史之乱爆发,西北驻军悉数东调勤王,剩下的兵力惨被吐蕃扫平。“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失去了屏障的长安,竟然被吐蕃一战攻破。从五代十国直到宋朝,长安以西的河陇地区被党项族控制。
因此,在上述情况的左右下,长安城显然失去了成为都城的可能。五代十国期间,仅仅自诩唐帝国衣钵继承者的后唐定都于洛阳,其他的全部选择了更东边的汴梁(开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东移渐成趋势,到了其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关中更是与政治中心无缘。联想到汉唐的强盛气象,属实让人叹息。
优质回答3:
五代十国其实也就是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也就是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之前的朝代不二选择的都城长安,也永久失去了作为都城的资格。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曾打算把都城迁到洛阳,但是并没有考虑过长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倒是打算把都城迁到长安,但是在经过一番考察后,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而元代和清代的统治者,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迁都长安。
那么,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的半个世纪,长安就失去了作为此后朝代国都的资格了呢?
(古代长安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这一段历史清理一下。
长安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国都的不二选择。不过实际上,在唐朝中晚期的时候,由于人口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漕运困难等原因,长安这座老城就已经有点不堪重负了。当时长安曾多次发生缺水缺粮等问题,以至于唐朝的皇帝,不得不数次到洛阳居住,通过转移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到了唐朝末期的时候,唐朝中央政权,已经对地方上完全失控。地方藩镇割据十分严重,并且由此爆发了农民起义。而军阀混战和农民起义,也让长安遭遇了数场大火。在这多次的大火中,长安遭遇了重大的损失。
不仅仅是大火,还有人为的有意破坏,这就是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因为他要篡国,因此不敢定都长安。因为一旦定都长安,必然会遭遇来自各方的巨大冲击。毕竟在所有人看来,长安就是当时的中心,谁要是占领了长安,所有的矛头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所以,朱温想篡国,便决定定都洛阳。于是,他派人拆毁了整个长安城里的宫殿,把木料全部运到洛阳修建宫殿。由于工程太过庞大,他干脆把木料放进水里,通过顺河漂的方式,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经过乱军的焚烧,再经过朱温的这一场强拆以后,长安基本上也就没有宫殿了。
(朱温画像)
五代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多次定都洛阳,但是都没有在长安定都过。根本的原因,就是长安实在已经没有宫殿了。而且这些朝代都要忙于打仗,稍微有一点成就了,又忙于及时行乐。所以,没有时间精力,也不愿意去重新修建长安的宫殿。
宋朝建立以后,都城在开封。之所以都城在开封,也不是宋朝选择的结果,而是后周的都城就在开封。当时,整个五代时期,都城实际上就在开封和洛阳之间轮换,到达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的时候,都城就到达开封,因此赵匡胤便定都开封了。
开封当然只是五代建都的“权宜之计”,赵匡胤建国以后,自然想过迁都的问题,不可能就这样权宜就算了。不过,就算他考虑迁都的问题,他想的也只是洛阳,并没有考虑长安。
之所以没有考虑长安,很大一个问题,也是由于漕运各方面存在困难。毕竟宋朝把大量的军队囤积在都城,再加上政府机构及王公贵族,需要更大量的财物。本来秦川之地是一个富庶的粮仓,但是因为水土流失太严重,因此,这里的富庶程度就比不上从前了。大量的粮食,都需要从江南、巴蜀这些地方运来。所以选择漕运相对好一点的开封和洛阳,肯定更恰当一些。
(陈桥兵变)
之前的朝代,之所以选择长安,还有一个安全的考虑。因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问题,还是国内的矛盾,害怕诸侯造反的矛盾。秦朝之所以能打败六国,与六国攻不进函谷关有很大关系。刘邦本来是楚人,但是他依然选择在秦地建都,就是因为秦地地理位置险要,可以管控其它地方,其它地方也不容易打到秦地来。
不过,当历史发展到宋朝的时候,实际上,当时最严峻的矛盾已经变成南北矛盾了。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党项、东北的女真等民族已经成长起来。再把都城定在长安,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
当然了,宋朝定都开封,显然也不是很好的选择,安全问题更得不到保障。但是,由于定都开封,可以获得丰富的物资,而当时的契丹,还是宋朝准备消灭的对象,因此对安全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后来“澶渊之盟”订立以后,南北百年之间没有战事。因此似乎也没感觉到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
而后来金国真正大举南下的时候,已经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了。
再后来,就是少数民族建立两个朝代元朝和清朝,以及由燕王朱棣夺去的明朝。尤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已经基本消弭了南北矛盾。自然,北京(燕京)成了新的核心,再想定都长安,显然不太可能了。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4、安庆蒋姓族谱是什么?
优质回答1:
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伯龄以前的支系为:少典(太昊)-姬轩辕(黄帝)-姬玄嚣-姬蟜极-姬俊(帝喾)-姬弃(后稷)-姬不窋-姬鞠(鞠陶)-姬公刘-姬庆节-姬皇仆-姬差弗-姬毁隃-姬公非-姬高圉-姬亚圉-姬祖类(公叔)-姬亶父(太王)-姬季历-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旦)。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优质回答2:
蒋姓系出姬姓,周成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在今河南光山或固始),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即蒋氏。西汉时有伯龄裔孙蒋诩,以廉洁著称。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也即后世所谓“九侯”。
笔者最近查阅到了一部安庆怀宁蒋姓族谱,该谱以必举公为始迁祖。且该谱是潜山、英山、怀宁三县的联宗谱,在第十九世以前,三县蒋姓各自为派,英山省一公支派字派为“必仕水尚希汝时和大方正”,英山省八公支派字派为“在厚德必芫仕文学大方正”,潜山县文通公支派字派为“伯项永远兆吉庆时和大方正”,潜山县文通公另一支派字派为“胜子友永汝纹光盛世嘉高明”,潜山县文纪公支派字派为“傳伯敬永远兆吉庆时和大方正”,怀宁文信公支派字派为“兴朝大琳聪文山应延芝绍派植”。乾隆年间三县合派,规定潜山县自“明”字派以下、英山县自“正”字派以下、怀宁县自“植”字派以下均使用新派,新的字派为“如宗序赐章、同本燕(原为厚)贻昌、作善承家久、安居秉(原为学)道常”,道光年间,又新增二十字,即“存(原为德)心宜克广、忠义自成芳、复性由循礼、修身务立纲”。
且谱中记载了该支蒋姓的出处,据载:
江南之蒋皆源于宜兴之函(ou三声)亭,所谓九侯者是也。迨唐末有华公者,乃集贤学士义公之孙、偕公之子,为歙县别架,遂以宦籍居其地,传至本朝,人丁极盛,有冈村、桃源、蒋村、包村、洽舍、祁门诸派,不下万人。其家谱系宋元旧物,因怀谱有出徽州黄山,从江西迁潜、迁英、迁皖一语,特为访求,其中果有必举公者,字礼二,号显之,亦号发显,迁居江西瓦屑壩,旧牒因为联缀,今将徽谱自华公其直下世系列后……
亦即该支蒋姓为东汉九侯之一函(ou三声)亭侯后裔,始迁祖必举公,由徽州黄山迁居江西瓦屑壩,其后裔分居潜山、英山、怀宁三县。
值得注意的是,必举公仅一子万浩,转迁潜山,万浩有三子:元一、元二、元三。
长子元一公生二子:省一、省八,其中省一公入赘萧姓,其子孙生承萧姓,殁归蒋姓,也即有些地区所谓的阴阳姓。
次子元二有四子:良一、良二、良三、良四。其中良一生子文通、文政,良二生子文纪、文信,文信迁怀宁县。
三子元三,迁居河南省光山县。
The End
-
- 葡锦标联赛是什么?葡锦标中国球员
-
2023-10-29 13:35:06
-
- 进白酒送旅游方案(白酒旅游政策方案)
-
2023-10-29 13:33:01
-
- 青酒100的价格(贵州青酒价格)
-
2023-10-29 13:30:55
-
- 啤酒市场特点,啤酒市场格局
-
2023-10-29 13:28:49
-
- 河套特酿38度价格(河套红山特酿38度多少钱)
-
2023-10-29 13:26:43
-
- 草原马神酒价格52.(草原马神酒52度多少钱)
-
2023-10-29 13:24:37
-
- 比忧特卖的红酒(好特卖的红酒是真的吗)
-
2023-10-29 13:22:31
-
- 42度大唐天子微酒堡酒,大唐天子喜宴酒42度多少钱
-
2023-10-29 13:20:25
-
- 法国拉时城堡白葡萄酒(拉菲城堡红酒价格)
-
2023-10-29 06:53:18
-
- 德国啤酒选择(德国啤酒好在哪)
-
2023-10-29 06:51:13
-
- 纯醇酒纯之玉价格表(流花醇酒价格表)
-
2023-10-29 06:49:08
-
- 2018年郎酒销售报表(2018年公斤郎酒)
-
2023-10-29 06:47:03
-
- 94年汾酒多少钱(1990年汾酒多少钱)
-
2023-10-29 06:44:59
-
- 2015津酒壹号价格表及图片(津酒1号52度)
-
2023-10-29 06:42:54
-
- 姹鹃槼鐜嬬ぜ鐩掗厭浠锋牸锛屾本闃崇帇閰掔殑浠锋牸
-
2023-10-29 06:40:49
-
- 酒中酒霸38度(酒中酒霸38度浓香型价格)
-
2023-10-29 06:38:44
-
- 地方低端白酒新品上市方案设计,地方低端白酒新品上市方案有哪些
-
2023-10-29 06:36:39
-
- 五粮液海外专销版(五粮液海外市场专销价格)
-
2023-10-29 06:34:34
-
- 伏生的个人生平简介 伏生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
2023-10-28 22:43:40
-
- 气质测试:来瞧瞧你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
-
2023-10-28 22: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