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海网 > 杂谈 > 正文

​吴川名片-民间艺术之吴川飘色(吴川三绝之一)

2023-12-05 13:29 来源:风海网 点击:

吴川名片-民间艺术之吴川飘色(吴川三绝之一)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目前,依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飘色艺术起源于是广东省吴川市,其形式及原理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粤西吴川飘色是“吴川三绝”之一,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国艺术的奇葩,具有强大的民族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吴川飘色艺术是广东省吴川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

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吴川民间艺术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技艺精湛而吴川梅岭的飘色《八仙过海》闻名遐迩. 尤其是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吴川飘色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六、十七日吴川市元宵节时,吴川飘色巡游队伍长达数里,场面极为壮观。观众常常多达100多万。吴川飘色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民俗的感染力。吴川飘色不仅在本地广泛开展活动,还先后到过茂名市、中山市、江门市、深圳市、广州市、海南省海口市、云南潞西等地参加文化活动的展演。1992和1997年两次晋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届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1套铜奖。[4]

2000年, 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镇为“中国民间(飘色)艺术之乡”。

吴川飘色、作为一般飘色的基本情况

(1)概念 飘色,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飘”,指脱离地面,充分展示凌空的美;“色”,即“饰”,是指精巧的伪装。

(2)种类 飘色有黄圃飘色、安阳抬阁、广东飘色、香港飘色巡游、广东信宜十八飘色等等。在不同的地区里,“飘色”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

。而最能充分代表“飘色”的分别是广州番禺沙湾飘色、珠海乾务飘色、湛江吴川飘色这三种。

(3)制作特点 吴川飘色,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塑造人物飘然欲飞,惊险神奇, 以其高、精、险、奇、巧,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飘色人物靠一根隐蔽着的“ 色梗” 钢筋支撑。一板飘色, 在柜台的小舞台上或坐或立的称为“ 屏” ,一板飘色由过去的一“ 屏”一“ 飘” 发展到现在的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一板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 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 其亮点是造型隐蔽、真人表演。造型人物的年龄一般为6至12岁的儿童,他们的装扮和演示水平、精神状态都会直接对整个飘色活动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每一次活动里,飘色队伍的“色仔”、“色女”都需要精心挑选,要求精灵乖巧、容貌俊俏,同时需要有一定的表演天份,他们利用色梗的支撑,以确保美的艺术造结构

二、吴川飘色的起源和传承发展

(一)吴川飘色的起源

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吴川飘色,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至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后。

吴川飘色始于黄坡沙岗,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丙辰年)创作,于民国18年(1930年)正月初八沙岗年例,陈趣珩第一次为沙岗创制四板飘色游行,其中三板为单人造型:《观音坐莲》、《时迁偷鸡》、《海螺仙子》,另一板是武术双打《三岔口》。这一表演,轰动了本县及毗邻地区,慕名前来观赏者数以万计,皆赞不绝口。尔后,沙岗飘色被邀到各地表演。其后陈趣珩将飘色制作技艺传予其子陈寿全(1907——1986年)等人。梅录镇瓦窑村在日寇投降的第二年(1946年)的元宵节,请来了祖籍瓦窑村的陈寿全来制作几板飘色到梅录巡游,这是第一次飘色游梅录,哄动城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飘色巡游停止近30年之久。直至改革开放时,瓦窑村在1979年元宵又请陈寿全等人制作几板飘色巡游,这是解放后第一次有飘色出来展示。1980年以后陈寿全等人先后协助瓦窑、梅录头、梅岭等村制作飘色于元宵节游行表演。

(二)吴川飘色的传播、发展

吴川飘色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飘色的传承谱系主要有黄坡谱系、梅录头谱系、梅岭谱系、隔塘谱系。而吴川飘色也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发展到现在的“飘色”。

吴川飘色不仅在本地广泛开展活动,还大力对外进行文化传播。近年来,吴川飘色曾参加了广东省第一、二、三届民间艺术节、中国首届旅游节、海南椰子节、深圳千禧大巡游、中山小榄菊花节、云南潞西旅游节、江门世界华人嘉年华大巡游、茂名荔枝节和深圳铜锣湾艺术节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吴川飘色还于1992年和1997年两度晋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7年到北京参加公安部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先后三次向海内外播放《广东梅录三绝》专题片。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暨民间艺术品展,荣获金奖,被称为“独具中国民间艺术风格”。

不仅如此,吴川梅菉于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吴川梅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每年元宵节十六、十七两天的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就是吴川民间艺术的重头戏,而飘色则是出尽了风头,成为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年的这个时候,前来吴川观赏的群众及海内外嘉宾就打100万人次以上,吴川民间艺术节通过飘色多姿多彩的表演,打响了吴川民间艺术品牌。

三、小结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吴川飘色,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并且在几代人的努力下蜚声海外,获取相当多的殊荣,让吴川人民引以为傲。而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对吴川飘色的深厚感情,尤其是老一辈艺术家对飘色的执着、热爱之情让我们为之动容,也正是这种感情使他们对当今飘色的发展现状不乏担忧惋惜之意。显然,吴川飘色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继承发展,既有其文化精髓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我们应该认清眼前的事实,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做到“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动员社会一切力量,保护和发展陷入困境的飘色文化,让吴川飘色在二十一世纪各种浪潮的拍打下,仍然能够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留住并发扬光大我们的民间文化!